(圖片取自網路開放資源。)
前言
首先開門見山地聲明,本文僅筆者個人論點,並非一定正確,請讀者務必自行研判,做個獨立思考的投資人。
先來談談筆者的經驗,自今年三月時全球因新冠病毒漫延爆發,造成全球股市大跌。後續,筆者對於股市的基本面便難以評估,此期間則專心研究擇時的策略。今年初時,筆者書架上一本愛榭克的「景氣循環投資」,一直沒空去看,但到 3 月中時遇全球股市大跌,花了 2 天把它看完了。於是,從今年 3 月開始,過去的滿持股習慣改變了。
從今年的 3 月迄今,相信大家都知道全球股市在資金大量寬鬆下大漲,呈現令經濟學家無法致信的 V 轉。其間,總體經濟的數據急劇的惡化,除少數公司受惠於疫情之外,企業獲利更是普遍重傷。因此,個人認為技術分析用在多空資訊難以評估時,是僅存唯一可以衡量股市走向的良好工具,因為趨勢的方向,就是市場的方向。然而,技術分析的有效程度,也始終是個謎團,因此本文便透過筆者個人經驗,談談個人對於技術分析的看法與見解。
相關設定:實驗組、對照組
技術分析之所以難以證明有效,主要在於很多討論都是基於單一個案進行探討,比如基於某幾檔個股、期貨、指數、原物料等走勢,因此時常淪為小樣本偏誤。就好比很久才出現的樂透得主總是被媒體大篇幅渲染,但是樂透得主的個案就僅是個案,個案背後更多的是看不見的失敗案例,成功經驗更無法複製。
因此若要驗證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必需同一個人,使用不同手法操作兩個帳戶,一個稱為實驗組,另一則稱為對照組。依據實驗組、對照組之間績效呈現出來的差異,來判別技術分析的有效度如何?
故在上述的實驗中,筆者就來充當一下白老鼠實驗。首先是對照組,在 3 月 19 日之前,筆者個人持股只要股票價格在價值範圍內偏低的位階,股價短期合理波動就不是進出的依據,但只要股價漲到合理範圍外,或者因為事件而改變評價時,才會依據技術面做出賣出的決策,一般持有的標的約分散在 40 至 60 檔之間。
再來是實驗組, 3 月 19 日之後,個人對於任何股票,只要轉弱、破線,則全面採取技術性進出策略,不再完全執著於個股基本面等評價高低,故期間累計的短線交易明細高達 1600 筆左右。
比較 3 月 19 日前後的績效表現與差異。在 3 月 19 日前,個人的投資組合相較於本站專題投資組合,兩者績效會一前一後緊貼一起,差距不會太大。但在 3 月 19 日之後,個人投資組合改採用技術性波段操作,在多頭的主升段,績效略微落後一些;盤整期間由於洗盤激烈再落後一些;而中小型回檔,則略微領先一些。因此,根據以上的筆者個人主觀經驗,按照操作後的結果,筆者暫時歸納出個人論點如下:
歸納技術分析相較於滿持股策略的影響
一、技術分析對於多頭績效,相較滿持股策略有約 5% 至 15% 的傷害
股價在多頭的市況下,散戶參與度一路大量增加,導致籌碼逐漸凌亂,容易產生漲多回跌的狀況。若股票買方主力進行甩轎,讓股價低於技術性支撐價位,導致投資人停利、停損或進行技術性減碼,會讓整體績效相較於持有策略下降約 5% 至 15%。更糟的是,若採用高買低進的區間操作策略,整體績效會相較於買進持有策略下降更多,約 15% 至 30%。
二、技術分析對於盤整時績效有約 15% 至 30% 的傷害
盤整期間,多空因素交雜,若採用的是技術性波段操作的策略,容易出現多空雙巴的損失,整體績效相較於買進持有策略下降約 15% 至 30%。但若在盤整區間,採用區間高買低進的操作,則小幅提高績效約 5% 至 15%。
三、技術分析對於空頭小回檔,可減少 5% 至 15% 獲利的損失
技術型態空頭小型回檔,如回測月線、季線,採用波段操作的技術分析減碼策略,相較於買進持有策略,可減少損失約 5% 至 15%。
四、技術分析對空頭中型回檔有 15% 至 30% 獲利保護的優勢
技術型態空頭中型回檔,如回測季線、半年線,採用波段操作的技術分析減碼策略,可相較於買進持有策略,減少損失約 15% 至 30%。
五、技術分析對空頭大回檔有 30% 至 50% 獲利保護的優勢
技術型態空頭大型回檔,如回測年線、十年線、二十年線,採用波段操作的技術分析減碼策略,可相較於買進持有策略,約可減少損失 30% 至 50%。
技術分析的缺點
由上方的歸納,筆者認為技術分析是一種損失規避、及獲利保護的策略。為了鎖住獲利或者減少損失,在股價失守某個價位時,或者改變以往慣性及狀態時,選擇停損或停利。不過,由於市場上充斥著投資人的情緒,推動價格的因素若來自於人性的情感、對恐懼造成的賣壓,很容易對股價造成上沖下洗,此時按照技術性操作原則進出,很容易受到洗盤干擾,進而減少獲利。
再者,持有股票的大戶或機構法人,也會利用技術性操作原則,在某關鍵價位刻意上下洗盤做價,誘導投資人做出錯誤決策,進而向下吃貨壓低主力進場成本。因此,技術面操作也充斥人為的刻意誤導。
另外,技術分析就是去頭去尾,只賺到波段上漲的中間那一段,因此在上漲的整個過程中,只會賺取全部波段漲幅的 60% 至 80% 左右。
技術分析的優點
技術分析的優點與缺點就剛好是一體兩面。損失規避同時也是保護機制,當股價進行大幅度的回檔,在關鍵點位失守時,技術性停利或停損可以鞏固即有獲利、以減少後續更大的損失。
由於個別的散戶,與大戶、機構法人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的落差,當股價技術面出現大漲或大跌時,經常代表有大量籌碼進出。在很多情況下,多空訊息尚未揭露,但若依據技術面多空訊號來進行買進或賣出動作,便可領先市場消息面提早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技術派人士總認為市場訊息早已揭露,並呈現在股價的漲跌變化之中。
因此,技術面的操作就好比一種保險,可以在價格低於某種價位時賣出持股,以損住獲利,而選擇在股價似乎開始攻擊時進場,讓機會成本更大化。
技術分析的有效性
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幾乎很難被證明,就好比一種信仰,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當股價從低檔轉強、或股價從高檔轉弱時,至少都會出現 1 種以上的多頭反轉訊號、或者空頭反轉訊號。也就是說,技術面的轉弱或轉強是一種股價自然波動,必然會經歷的過程。而非技術型態的轉強轉弱造成後續股價的變化,因此技術分析是由「果」做出結果的推論,而非由「因」來推斷出「果」。因此,以筆者的經驗來說,過去在 3 月股災之前,並未採用密集的盯盤策略,實體帳戶的報酬率,是緊貼著本站專題投資組合績效的報酬率。然而在 3 月股災之後,採用波段操作的方法,較為頻繁的進出,推升了進出場的成本,於是報酬率緩緩落後於專題投資組合績效。也就是說,採用技術分析進出場的策略,對於整體績效,相較於過去滿持股的方式並沒有明顯的受益,反而更容易受到市場多空因素的干擾,進而傷害整體報酬率。
然而,以個股來說,依據技術分析來判斷,達到減少損失的案例當然有,但也有不少依據技術分析進出而遭到洗盤的失敗案例。也就是說,依據技術分析進出成功的案例,雖然可以保有較大的利潤,但是成功的次數比較少;而依據技術分析進出失敗的案例,次數比較多,但每一次損失的金額較小。因此筆者認為,在不考量進出滑價成本及交易稅金的情況下,技術分析的交易策略是一種能夠達到正報酬的策略,特別是在較為穩定的市場。因此,會造成技術分析無效論的因素在於「滑價成本」、及「交易稅金」這兩項成本未被考量。
技術分析是一種信仰,擁護者透過回測的方式,來證明技術分析操作可以贏過大盤指數。但技術分析的反證方,則是實際的舉證說明利用技術分析很難以賺到錢。故筆者再一次 強調,會造成上述不同兩種結果,主要都在於上述兩方有無考量實際的成本,除了手續費及交易稅金之外,滑價的成本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因為我們可以從一些學術上的研究,透過回測了解技術分析在學理上是有效的,但在考慮應用於實際的交易裡,技術分析有效的優勢就只剩一點點,只要交易的次數一多,當成本大於優勢時,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就不見了。
小結
技術分析有「風險」、「報酬」雙重衡量的概念,因此也有投資者利用技術分析的支撐、壓力區,來計算「風險報酬比」,藉此降低進場風險。因此在風險報酬比的概念下,運用技術分析並不能讓投資者獲利最大化,因為極佳的進場點不會時常出現、但也不容易大賠。技術分析便是,只要嚴守交易準則與紀律,不隨便拗單,長期下來賠小賺大,便可達到正報酬的績效。
因此技術分析的要點是,不能交易過度頻繁,高頻交易的成本會吃掉技術分析「賺賠比」的優勢。市場上號稱技術派的高手,大多是同時用兩種以上的分析工具,比方說是基本面搭配技術面、籌碼面搭配技術面、多重技術指標確認、或者產業面利多搭配技術面等來運用。技術分析就是,符合的條件越多,勝率就提高越多。
假設以一個勝率只有 50% 的丟銅板實驗來比喻為股市,使用技術分析大概就是讓獲勝的機率提高 1%,但若交易太過頻繁,交易成本就會吃掉這 1% 的優勢。若搭配其它分析方法,如基本面或主力、法人籌碼等,就再提高獲利機率再往上增加 2%~3%。
因此總結一下本文觀點,技術分析就是用來保護投資人資金的策略,一旦出現轉弱,風險大增就先出一趟避險。但買進持有策略就是參與一家公司的成長,而忽略其股價的短期波動,由於股票的買進賣出都有成本,只要進出的次數一多,避險不成反而推升投資的交易成本,反而會使技術分析的操作不如買進持有策略。
因此,筆者認為技術分析的最大優勢,在於控制風險。故最有用處並不在於個股的應用,而在於對指數的掌握。如透過對於大盤指數技術分析的掌握,增加或減少投資者的投入資金比例,透過資金投入成本的高低來控管風險。並優先賣出技術面先行轉弱的股票,同時買入技術面轉強的股票,依據大盤的狀況控制整體的資金成本。如此反覆循環,就可以做到汰弱留強,同時又做到資金成本控制、風險控管等多個目的。
因此,就筆者的觀點,技術分析就是一種保險。技術分析不會使投資人賺的更多,但確可以規避掉風險。在市場混沌不明的情況下,技術分析可以做為進出的參考依據。但更好的狀況是,透過技術分析,搭配經濟面數據、結合個股基本面、籌碼面等,可以讓投資人像是一位內外兼修的武者,在任何混亂的世代,都能見招拆招,游刃有餘。而對照筆者過去,反而比較像是個滿持股硬拼的神風特攻隊,非要在股市鬥個你死我活不可。若單以績效層面來說,股市在長多格局下,技術分析會讓投資者過度的保守而減少獲利;但若在股市多頭不明確的市況下,技術分析可以讓投資者持盈保泰,減少損失。
最後,筆者認為投資工具與策略有好有壞,一旦我們夠了解它,就能避開工具與策略的缺失,提高使用它們的優勢。本文,便是筆者對於技術分析使用上的一點心得分享,提供予各位讀者。另外,筆者認為每個投資者都有自已的盲區,台灣投資人技術派的高手很多,因此若本文有觀念上或想法的錯誤,還請各位先進不吝指點,感激不盡。
※本文為個人研究,非投資建議,相關數據依據當時公布之財報資料推估,僅供讀者參考。
技術面
技術分析是一種玄學.當你對這檔股票有信心.不管線型多不利上漲.你還是能把他看成多.一樣的線圖.10個人可能有10種看法.線圖只是歷史.各自表述.看空多盤整都可.如果5或10年前你買進台積或亞馬遜技術面根本不用看.不過我不會說技術面無用.還是有他參考的價值
回覆刪除技術面主要看使用的投資人,是否能從工具上得利,以及對於工具的信念如何,相反的也有一群人聲稱基本面無用論。不管是基本面、或技術面都有使用上的盲點,個人認為真正成功運用的投資人,都是兼顧多種工具來分析,而非僅是用單一觀點。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