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的目的
常聽大眾或財經媒體常以「能否打敗定存」,來做為判斷一個投資是否成功的依據,只因為「定存」是我們最為熟悉的投資工具,而且幾乎可視為「零」風險。「投資理財」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讓財富累積的效果最大化、或者有人說是為了抵抗「通貨膨脹」、又或者追求更大的財富或人生的自由(財務自由)。但在追求投資理財的同時,另一方面卻也伴隨著風險,因此老一輩人因見識過投資股票、期權的風險(如報章上身家破產的案例),再加上自已長年投資的股票慢慢變成雞蛋水餃股的經驗,不免覺得買股票是一種風險(卻未看到波動下的平均報酬),因此總是耳提面命的說,「千萬不要買股票!」買股票只會讓人變得更窮。但在另一方面,卻又覺得「買房」是一種「保值」的投資,甚至不覺得「買彩券」其實是一種報酬率非常低的「賭博」。然而上述的種種觀念,卻是符合我們普羅大眾心理上的直覺。若讓我們透過數學,計算「期望報酬率」,結果可能遠遠與我們的直覺相違背。
機會 vs 風險(穩定 vs 冒險)
首先在投資理財這門學問中,我們要先認識兩位好朋友,一位名叫做「機會」(成功的機率)、另一位名叫做「風險」(失敗的機率)。這兩位好朋友非常要好,總是結伴同行,只要看到「機會」則「風險」一定就在旁邊,兩個好朋友有時候併肩,有時一前一後,但總是不會離開的太遠。當這兩位好朋友走在路上時,我們在他們要經過的路徑畫下一條線並提上兩個字,叫做「投資」,當機會先穿越「投資」這條線時,可得到正的報酬;相對的,當風險先到時,我們得到負報酬。因此聰明的讀者可能發現到了,「這不就是賭博嗎?」沒錯!機會與風險在人與人的社會中,相互交雜在一起,就會衍生出一種「賽局」行為(因此也有專門的理論探討「賽局理論」),讓未來充滿變數而不可完全預期。
(以上圖片自行繪製,素材來自免費線上資源。)
在「機會」與「風險」之間,兩位朋友行進的速度並不完全等速,有時候「機會」走的快一些、有時則是「風險」比較快,因此在行進的過程中可隨時產生各種不同的概率,而我們投資就是要去預估「機會」與「風險」之間距離的變化,以預估得到最好的結果。而「投資」這條線,是我們可以去決定的,可以畫在路上的任何地方,以追求最好的結果。
然而,可以在路上畫上報酬的投資者,卻不只你我,每個人都可參與「賽局」並在路上畫上不同的線(投資),而市場流通的資金是有限的,因此獲勝的人向失敗者收取報酬,因此在過程中又發展出了不同高低的收益與風險。根據風險的高低、機會及所產生報酬的大小,共有四種投資組合,筆者將之分成以下4種樣態。
儲蓄、投資、投機、賭博
(一)儲蓄:機會最高,風險接近於零,報酬最小。
(二)投資:機會偏高,風險低,報酬中等。
(三)投機:機會偏低,風險高,報酬高。
(四)賭博:機會最低,風險最高,報酬最高。
以上四種樣態,成功率最高為儲蓄,也是最為一般大眾所採用,以目前1年期定存利率台灣約1.07至1.09之間,年化報酬率僅1%左右,但獲勝機率達99.99%,平均期望報酬率為1%。而最為極端的另一邊為「賭博」,以「大樂透」為例,大樂透頭獎機率為中獎率1/1,398萬,獲勝機率僅0.000007153%,獲勝獎金為1億至10幾億不等(常態中位數獎金約1億元左右),經計算後平均期望報酬率為-92.85%(期望報酬率為負值,投資者幾乎血本無歸!)。
(以上圖片自行繪製。)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