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予盾的經濟現象
我們知道經濟成長率、通貨膨脹、薪資與零售業的生意好壞等有著環環相扣,彼此影響的關係,因此理論上,經濟成長變好(↑),企業願意給員工的薪資便會增加(↑);薪資增加,則民生消費物價便會走高(↑),零售業績也會漸漸走高(↑)。但我們聽到卻是各國經濟成長率優於預期(↑),主計總處公布的國人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創下新高(↑),但卻又同時聽到如美國零售業所掀起的倒閉潮(↓),又或者我國國內的旅遊業經營慘澹的消息(↓),以及近期很轟動的因國際紙漿漲價而引起國人搶購衛生紙囤貨的新聞(↓)。前者看起來經濟環境欣欣向榮,但後者卻又看起來像是可支配所得下降,如此予盾的經濟現象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GDP創下3年新高
由主計總處2月所公布的新聞,去年第四季因出口及民間消費優於預期,使GDP成長率大幅上修至3.28%,因此全年GDP提高至2.84%,造成GDP上升的原因主要在全球經濟復甦、且我國半導體及機械類出口年增10.49%,而內需則是就業情勢持續改善,薪資穩定成長及股市熱絡所帶動,以及手機、服飾品熱銷等。以上為主計總處公布的內容,但GDP的成長有受惠到一般民眾嗎?
實質經常性薪資創11年新高,但民眾卻喊無感
GDP的成長亦帶動薪資的成長,如今年1月份薪資統計,實質經常性薪資達38,344元,創下近11年新高,而所謂的實質經常性薪資成長,主計總處卻隻字未提可能與政府政策面的調整有關。
(以上圖表來自國發會公開資料。)
因今年的元月起,基本工資調整為月薪新台幣2萬2,000元整,基本工資的調漲也會推升實質經常性薪資的均值,雖說有128萬餘勞工受益,但扣掉外籍勞工後真正受益的台灣勞工剩下多少呢?對於一般薪資原本就高於基本工資的勞工,卻無法受惠此一政策,因此經常性薪資若考慮掉基本工資調漲的影響,則一般普羅大眾的薪資成長力道先要打上一次折扣。另外就是高低階受僱員工平均每人每月薪資不斷的擴大差距,高階主管及監管人員薪資年增率遠高於一般基層勞工,且此一現象迄今仍然一樣不斷擴大,因此若排除掉上述高階受僱員工薪資部分,其實一般基層勞工的實質薪資應該是「倒退的」。
(以上圖表來自國發會公開資料。)
實質薪資的成長其實沒那麼多
主計總處統計至2016年實質薪資的成長趨勢,由圖中可看出2016年的實質薪資為46,422元,較之1999年的46,040元只有提高了0.83%,而若考慮所得分配不均現象,年輕一輩其實是降低的。
(以上資料來自主計總處。)
年輕人名目薪資衰退了16年以上
(以上圖表來自國發會公開資料。)
除了研究所以上學歷外,一般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其實是倒退的,如上圖所示,光是「名目薪資」就已倒退16年,則「實質薪資」還要扣掉物價指數(由下圖可看出物價指數自2000以來迄今漲了19.5%),結論就是年輕人實質薪資其實倒退更多。且公司企業並非是因為社會新鮮人沒有工作經驗才給予低薪,工作逾10年仍不到3萬元的年輕人其實大有人在,而年輕一輩其實是消費性產品的主力客群,如3C、服飾、嬰兒用品等,因此就讓零售市場失去了活水。
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了近20%
(以上資料來自主計總處。)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