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網路開放資源。)
前言,「從零開始」
過去筆者曾經寫過「年輕人如何從「零」開始,擬定一生的理財規劃」,主要是建議年輕人提早進行財務試算、擬定理財計畫,但卻沒有說明確切的方法要怎麼開始。故本篇個人則依照自己一點微薄經驗,更進階探討如何讓投資人從無到有,漸漸地擬訂一套系統性的研究方法,來精進投資人的理財能力。
理財規劃、或者投資理財為何越來越重要?主要原因是現今社會,勞動薪資收入停滯多年,已不足以達到退休所需,且生活成本、居住成本一直上揚,故理想退休生活免不了要輔以資本利得來同時推動,讓自已整體收入增加,才能達到預期的退休目標。「斜槓人生」四字,過去幾年紅極一時,意思是說,除了主要的薪資收入以外,現代人轉而從「被動收入」或者「副業」收入等角度下手,讓人生不再只有一種可能,而是各種斜槓的職業、過多重角色的人生。
然而「斜槓」並沒有想像中輕鬆,除了付出更多勞力外,必然也須付出更多時間。年輕人有充足的生理本錢,有上述的兩項身體條件,有體力、有時間、沒資本,故副業收入,短期內的回饋大過理財投資。但相較年長一輩,有資本、沒體力、沒時間,理財投資及「被動收入」更為適合。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理財也是一樣,總是需要「學習」、「實踐」、「修正」這個過程,錯誤也是需要付出資本代價的。因此「被動收入」雖然叫被動,但卻不是什麼都不做就會有收獲,還是需要用心的耕耘,才有長久穩定的回饋。因此本篇就來從「理論」與怎樣「實踐」的角度,來說明「從零開始」要如何行序漸進的開始,而非盲目從眾,進而達到穩定的理財目標,產生穩定的「被動收入」。
(學習、實踐、修正,自行繪製。)
心態決定致勝的關鍵
個人認為,投資理財要把它視為一門技能,且要有如同做研究的心態。所謂「心態決定一切」,若沒有帶著努力與研究的精神來參與,則開始投資跟踏入賭場幾乎沒兩樣。但「認真」也不代表一定會有「正向的回饋」,怎麼說呢?假設一開始努力的方向就錯誤了,不管再怎麼努力,有多少年的投資經驗,都只是在運用自已的經驗揣摩市場,用自已微小的經驗在驗證市場,無疑是坐井觀天,只會虛耗自已一生。
但如果我們是從「零」開始,要怎樣才能知道努力的方向是對的呢?差別就在於有沒有用對「做研究的方法」。
以大學或研究所的論文或專題來說好了,若我們要完成一門研究,第一步可不是馬上就去做實驗,然後自已閉門造車就開始進行起來。首先,我們先要看過很多的「參考文獻」,再從眾多的文獻裡,選定一個自已想要開始的方向。參考的文獻越是廣泛,越是對整個「概念」有一個輪廓般的樣貌。以這種做研究的精神而開始的理財投資,才是正確達到投資理財的捷徑。
用別人的智慧,來解決問題
所謂的「正確方法」,就是透過前人的智慧(如參考文獻),來解決自已的問題。投資也是一樣的道理,透過訪間投資理財書籍、或相關理財文章、影音節目等,來學習別人的心法、技巧,才是學習正確投資的不二法門。
做學問有「深」、「淺」之分,研究理財方法也是。假設「參考文獻」太進階了,看不太懂,就先跳過艱深的部份、先往基礎一點的研究去看,稱為前置知識。有了這些前置知識的基礎,再漸漸的由淺入深,才是正確的學習過程。以個人的經驗來說好了,因筆者是學理工的,過去自已在做研究時,看不懂文獻寫些什麼,覺得這些數學式簡直是天書,有這些經驗都是家常便飯事。因此常為了看懂一篇期刊或論文,再往前看了幾十篇、近百篇前置的知識或相關的期刊論文也是常有的。甚至,花了一兩個月卻仍然搞不懂那篇在寫什麼,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因此,投資理財也是一樣的,先試著揣摩、研究其他理財高手發表的文章或書籍,看不懂的部份則再去找相關的書籍、或網路爬找相關知識來填充自已不足的前置知識,都是從新手小白跨足到入門等級的不二法門。
因此,對於找資料的方法,個人提供二種模式給讀者參考:一是雁形模式的閱讀法、另一則是螺旋式的閱讀法。
雁形模式閱讀法
第一種是雁形模式的閱讀法,就是如同雁子飛翔時,中間那隻雁子領頭,兩側雁子跟隨第一隻雁子在兩側飛翔一樣,形成一個倒 V 字。這種閱讀法在於廣泛的涉獵相關的知識,而相關知識的起頭第一篇經典版,就同第一隻雁子一樣,是首創先例的開章,然後在這篇之後,開始有了其它相關而類似的研究。就好比「價值型投資」的始袓,最經典的第一篇,算是班傑明.葛拉漢的「有價證券分析」。而後追隨的人,開始有華倫.巴菲特,有約翰.奈夫,以及湯姆.芮普等,也都是葛拉漢的學生。進行到現代理論的「價值投資法」開始有各類的書籍從不同角度探討,但不管怎樣,相關的理論都是從第一隻雁子的理論開始發展而成,進而形成越來越札實的研究。
(雁形模式的閱讀法,自行繪製。)
螺旋式閱讀法
第二種是螺旋式的閱讀法,這種閱讀法是針對「點」來進行的。比方說我們想針對某個「知識」來學習。舉例假設說是「可轉債」好了,那我們就不必為了研究它,又重頭看過其它跟「可轉債」無直接相關的知識,只需要針對可轉債或與之相關的前置知識,大量的由淺入深來反覆攻堅這個點。就好比像是一根螺絲釘一樣,朝著一個點,一開始先從看的懂的部份即比較淺的地方,最後逐漸從四週螺旋前進由淺入深,進行深入的探究。
(螺旋式的閱讀法,自行繪製。)
獨立思考能力
個人認為學會如何運用別人的智慧後,重點還要能養成自已獨立思考的能力。「資訊」不總是都是正確,做一門學問也是,「期刊論文」或者「書籍」都未必內容都沒錯誤。因此,在做研究的時候,若自已還沒有能力判斷對錯時,可以先假定「可能是對的」、或「八成是對的」,用自已可以掌握的知識能力,來判斷某個論點正確或錯誤的可能性約略是幾成。
但所謂自已可以掌握的能力,並不是靠自已直覺、或喜好等好惡來判斷。如我討厭這個人,我就認為他講的都是錯的,或者我覺得依照我的經驗來看,我覺得他說的是對的。真正的研究,需要更為嚴謹的推論。比如說,根據某項論點所說的結論,來推論此論點是與之相違背的,或根據某幾項證據來推論,該說法顯然是錯誤的。
「獨立性的思考能力」等於是「批判性的思考」,對於一件事的看法,我們不能總是照單全收,要有質疑它的能力。比方說,這本書、或這篇論文說依照這個準則有八成的勝率,我們就必需質疑它是否真有八成勝率,這個試驗的樣品數有多少,參與實驗的時間是什麼時間到什麼時間,是真的實證還是依據回測而得的結論,有可能產生誤差的因素有哪些,是否可以重覆同樣的結果等等。若能在心中提出這些質疑,則代表自已漸漸有批判性思考能力,也有獨立性的思考。
彙整、歸納的原則
若我們已經達到可以批判某些事物的能力,就可以開始有彙整與歸納的能力。彙整與歸納,就好比提出哪些方式,在某種應用場合可能有效,在某種應用場合可能無效。由於方法沒有絕對的好壞,就像我們常說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理工中或數理工程應用也常是一樣的,採用 A、B、C 等不同方式,各有各的優缺點。如有的方法快,但計算不精確,有的方法精確,但不實用等。或在工程中,A 方法適用於一般環境下,但對於某於特殊環境,則要改採用 B 方式等。因此,對於整個理論的條理,我們就可以彙整、歸納成為一個特性對照表,比方說在 D 條件下,採用 A 策略與採用 B、C 策略之間的優缺比較。而在 E 條件下,各項策略之間的優缺又是如何。如此,在列出整個特性對照表後,我們就能釐清哪幾種方法,在哪些場合是比較可能有效,而哪些方法在遇到哪些條件下,可能失效。
(特性對照表,自行繪製。)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