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Posted by UC Wang 9月 06, 2018 No comments



2018/09/06 財經專欄(10) 打造投資 Style,「集中持股」跟「分散持股」陣營您該選哪邊呢?
(圖片素材取自免費資源。)




投資是技能也是生活,符合個性才完美

首先,本文並非要論述「集中持股」或「分散持股」熟優熟劣,而是要讓讀者了解哪種方式較適合自已!投資目的雖然琳琅滿目,如為了儲蓄、為了避險、為了更好的生活或者為了賺取資本利得?但別忘了,投資的本身也是一種生活,如汲汲營營忙於賺錢而失去了生活品質,或失去了與孩子、家人的相處時間,不是得不償失嗎?因此,投資與生活的再平衡筆者認為也相當的重要。
投資生活的再平衡跟投資風格又有什麼關聯呢?在投資方法裡,因投入的本金大小不同?持有的股票個數多寡?投資的理論依據為何?交易進出的頻率?都產生各種不同的投資形態;惟有找到一種適合自已個性的投資法,才能讓投資與生活和諧共存;因此,先求合乎自已的生活習慣與個性,方可再求追求精進與卓越的投資技巧。

資深投資人阿土伯曾說:「投資要買讓自已晚上睡得著的,否則沒吃沒睡,晚上吃3顆安眠藥都睡不著,奈ㄟ堪乞。」

因此,本篇將開始論述,投資的第一件事,我該持有多少的投資標的?
筆者下方將舉幾個例子,及相關的代表人物,交叉比對相關論述及持股方法,讓讀者參考,看看自已個性是屬於「獲利偏好」風格還是「風險偏好」風格!

「集中持股」與「分散持股」人物大比拼


(1)集中持股陣營:

投資家日報ー孫慶龍:

先說國內投資專家,以孫慶龍為例,今年(2018)他曾在財經節目中介紹新書時以林志玲和如花來比喻「集中持股」跟「分散持股」的優劣,認為單押一支最好的股票(指林志玲),比起分散買眾多股票(林志玲+如花+某某某);也就是說與其買進不是很看好的股票,不如集中火力好好的照顧一支飆股。孫慶龍認為集中持股風險大的原因,是因為不了解這家公司的運作方式,因此如果對公司非常的熟悉,重押一檔飆股將比分散買進不熟悉的股票風險更低。孫慶龍的投資方式是採用「冷門投資法」,其投資原則是長期專注在「好公司」與「好價格」。

(冷門投資方法,本站自行繪製。)

價值投資大師ー巴菲特:

國外例子則取台灣人最為推崇的價值型投資大師ー巴菲特,一般人或許只知道股神賺很多錢,但其實少有人知道他是集中持股的偏好者。在巴菲特早年的投資生涯中所創造的超級績效,例如全力買進 GEICO(保險業)時,幾乎砸進了全部資金來「定孤支」!雖然巴菲特的投資理論師承保守的價值型教主葛拉漢,但追求績效的渴望卻異於葛拉漢的悲觀保守,以有別於葛拉漢的邊際效應理論,不斷的集中持股買進飆股,因而迅速的累積極高的財富跟名聲;一直到巴菲特中年享有盛名之後,因資金投資部位(含代操金額)越來越龐大,已無法再由少數股票創造報酬,隨著持股愈見分散,後續的投資報酬率也就漸漸的退了下來。因此,巴菲特所創造的驚人平均年化報酬率,如果沒有早年的極端績效支持,也難以創造如此佳績。

(2)分散持股陣營:

全球投資之父ー約翰‧坦伯頓

國外大師,舉全球投資之父ー「約翰・坦伯頓」為例,其名言是「趁別人垂頭喪氣賣出時買進,趁別人貪得無厭大買時賣出」。坦伯頓喜歡全球佈局,擅長從全球各地區買進大量高品質的價值股,他認為極度的分散可以增加在錯誤中成長的機會,以修正投資的方法創造更穩定的績效。

價值型投資人ー二兩

國內投資人,以「二兩」(化名)為例,他是筆者好幾年前從 Smart 智富月刊的專欄報導讀到;二兩的投資方式是滿持股且分散至 20~30 檔,二兩認為以其持有現金不如長期持有股票,因為股票可以隨著時間而增值,但現金則隨著通膨不斷貶值。(※有關筆者對於二兩投資方法的研究,後續再以新文章詳細介紹。)

2018/09/04 二兩投資方法
(依據二兩投資方法,本站自行繪製。)


績效 vs 風險,雞蛋是否該放在同一個籃子?

本節將以數學角度來分析,集中持股跟分散持股對於投資報酬率的影響。

持股家數 vs 打敗大盤指數的機率分佈

筆者在《商周財富網,投資績效要打敗大盤,持股應該要集中,還是分散?》這篇文章裡有看到持股數與打敗大盤績效的機率分佈研究。圖中 Joseph 的那條曲線是原文所載的分佈曲線,筆者在上面自行繪制了一條線,並說明如下。
(選股家數與打敗大盤機率曲線,圖片修改取自《商周財富網,投資績效要打敗大盤,持股應該要集中,還是分散?》。)

原因是,筆者認為上述 Joseph 所繪製的機率分佈並沒有說明數學的假設基礎;舉例來說,以買進兩張股票互為獨立事件來說,機率是 P(A+B)=P(A)+P(B),裡頭不可能會有呈指數化遞減的分佈函數存在,意即不管買進幾支股票,可以打敗大盤的機率會是個約略小於 50% 的恆等式(因為買賣會有手續費及證交稅等成本減損的問題)。因此,若要有如 Joseph 上述所說的遞減狀況,除非將公司存續的變數加入,才會比較合乎情理。

持股家數 vs 年化報酬率達某固定值的機率分佈

接續上節,筆者再將題目改訂為買進 N 支股票,可以創造年化報酬率超過某個定值的機率分佈。合理的假設每支買進的個股機率為常態分佈,因此買進 N 支股票的機率分佈變成 P(Rn,n=N)=P(A1)+P(A2)+...+P(An),如下圖。因不同股票的機率互為獨立,因此聯合機率是個相加的過程,相加後再取一個定額的門檻值,本例取超過 10% 的年化報酬率後,如下。最為極端的情形,當 N=無限大時(在此即指買入所有股票),則最終結果就是投資組合報酬率等於大盤報酬率。
選股家數 vs 年化報酬率達 10% 機率分佈
(選股家數 vs 年化報酬率達 10% 機率分佈,本站自行繪製。)


長期績效關鍵不在持股家數,而在選股品質

世界上能在短期內創造最高績效的方法,大多是集中持股;我們透過數學的分析,若僅以獲利為主要考量,則集中在單一個股將使投資報酬率上下起伏最大,也有較高的機率創造最高報酬。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看見「我靠〇〇〇,年賺〇〇〇倍」之類的文章或書籍,雖有可能是事實,但其實當中夾雜著「好運」;筆者相信靠同一招賠光的也大有人在,只是要教導賠光的技巧跟經驗沒法出書罷了!
若不論短期報酬率的高低,而要探討「長期」穩定報酬,則問題就不在選股數,真正的影響關鍵在於「選股品質」;好的「選股品質」可以讓所選的股票,有高於大盤平均報酬率的效果,也就高投資期望值(該期望值就是依靠有效的投資方法,長期可以達到的平均報酬率),如下圖舉出 N=1 (定孤支)及 N=10 (分散 10 家個股)的例子。
改善選股品質才是提升績效的長期辦法
(改善選股品質才是提升績效的長期辦法,本站自行繪製。)

從上方例子中,相同選股品質(優於大盤)條件下,則取年化報酬率超過 10% 的機率,反而是「分散持股」的機率高於「集中持股」(上圖中 N=10 的紅色區域大於 N=1),原因在於持有多種股票,可以讓投資績效更為集中收斂在一個區間,且因目標是「超過 10%」的機率,高持股家數反而讓投資績效降低失誤的風險(即非系統性風險)。

提升選股品質非一蹴可幾,是個漫長的過程

本文稍早提過,孫慶龍認為投資最大的風險在於對個股的不夠了解(也就是無法確認選股品質);站在散戶的立場來想,並沒辦法人人像孫總監一般,勤於拜訪諸多上市櫃公司,對產業進行完整的上中下游分析,也沒辦法直接跟經營高層接觸,得到第一手的資訊。因此,散戶所能面對跟掌握的資訊其實都是相對落後的;除了從報章雜誌中、財報裡取得外,不然就是一些不明確的小道消息,或自已努力對法人或大戶籌碼追蹤以增加自信。換句話說,散戶與大戶之間資訊落差終歸是無法避免,因此提升選股品質的過程並非短時間就可以達到。
再者,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要怎麼分辨林志玲跟如花呢?要在茫茫人海裡選出林志玲談何容易,也許我們會看到林志玲的背影,結果轉過身來卻是如花的臉呢?

小結

綜觀持股家數的多寡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端看個人對獲利及風險的偏好為何?對於不同的投資者,或依據投資技能處在不同能力圈的讀者,以下是筆者的一點拙見。

(1)給剛入股市的新手投資人:(風險偏好)

建議集中持股,理由是新手投資者尚在啟蒙階段,集中分析一兩家公司,都可得到益處,且建議投入較少的資金,不管投資是成是敗都可從中學習,各有受益。

(2)給已有數年投資經驗的中手:(風險偏好)

建議分散持股,理由是此階段的投資者已漸漸的小有獲利,且對許多資訊也較有正面的解讀,分散持股的好處可以讓我們了解整個大環境的趨勢,而非一定要由總體經濟層面下手。另一方面,對於資金比例投入較多的,分散持股可以降低我們遭遇一兩次失誤就再也爬不起來的風險,以增加可容許錯誤的機會,心理層面上小金額的停損負擔也比較小,一筆虧損的交易所學到的教訓跟經驗,遠遠勝過成功的交易帶來的喜悅;如果太過集中持股,可能會因為過去幾筆太成功的交易但其實是錯誤的方法,而誤以為是交易的聖杯,而在往後埋下惡果!
(筆者自認尚處在此階段,故選擇分散持股以吸收更多的投資經驗。)

(3)給多年投資經驗的老手:(獲利偏好)

建議盡量集中持股,因選股品質已有一定的等級及穩定度,可以慢慢減少持股家數,並控制在可容許風險下,讓獲利不斷風揚。

(4)給身經百戰的高手:(獲利偏好)

投資人走到這一步應該不缺錢了!「集中」或「分散」隨您挑,打造自已的投資 Style。

※本文為個人研究,非投資建議,相關數據依據當時公布之財報資料推估,僅供讀者參考。




財經時事討論

2018/08/06 財經專欄(9)、為何等不到房地產崩跌,用數據來佐證及思考房地產的現在與未來 10 年! 2018/07/17 財經專欄(8)、一文揭露世足賽運動彩贏家的邏輯,運動彩可以打敗莊家的押注哲學 2018/07/12 財經專欄(7)、美中貿易戰開打後,股市大幅修正,若想利用基本面做空行不行? 2018/06/029 財經專欄(6)、結果論的迷思,為何不要太在意短期投資績效? 2018/03/28 財經專欄(5)、我們知道資金運用有儲蓄、投資、投機以及賭博,機會與風險該如何拿捏,如何獲得最大平均投資報酬?不「投機」的風險又是什麼?

0 意見:

張貼留言

Search

Bookmark Us

Delicious Digg Facebook Favorites More Stumbleupon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