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網路開放資源。)
前言
本站雖命名為「理財估測站」,但文章主要專注在投資股票上,其他投資工具則鮮少提到,相關文章也偏向於具有一定基礎的讀者,因此本文就為新手而準備。「理財規劃」對現今的年輕人而言,看似遙遠,但其實是個非做不可的沉重議題。怎麼說呢,主要是由幾個環境背景所致:(1)年輕人的低薪現象;(2)年金的破產議題;(3)越來越沉重的物價;(4)買不起的房價。由於上述幾點原因,讓現今的年輕人要累積財富越來越困難,月光族也不再是少有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常態,更遑論未來的退休準備了。因此,真正的理財規劃,並非只是應付目前的生活,或儲備未來的 5 年或 10 年,而是要可以支應更長遠的未來。現今的年輕人,大多數並沒有意識到未來可能的情況,而提早做退休準備,相關準備其實我們做得非常不足。過去遠見雜誌就曾做一個專題,進行退休理財生活大調查,調查裡有高達52.6% 的民眾覺得未來將成為「苦老族」,但卻僅僅有非常小的比例,有認真規劃退休準備。因此本文就來談如何從零開始,讓我們做一個正確且有效的理財規劃、退休準備。
(圖片取自遠見雜誌線上問卷。)
「量入為出」 & 「量出為入」
理財規劃的第一步,要先試算一生大概需要多少錢,來做為個人、家庭以及年老後的退休準備。一般來說,最常聽到「量入為出」這 4 個字,但理財規劃更重視「量出為入」。也就是說在收入與支出的關係之間,要先預設未來可能需要花多少錢,再從收入的角度,來計算我們薪水的剩餘可支配所得,可以完成多少的百分比,不足處又有多少的百分比。當確定不足的部分有多少比例時,再來試算需要從理財規劃裡達到多少百分比的報酬率,才可彌補收入的不足。依據內政部統計處的數據,目前國人平均餘命大約落在 82 歲左右,但隨著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的推行,未來所得替代率的減少、社會福利金減少,同時物價的通膨讓生活開銷變大,讓未來的退休生活捉襟見肘,都是可預見的。因此,越是年輕一輩則需要用更低的所得替代率(下式)來試算退休生活金,用更高的儲蓄率、及理財投資收入,做為退休預備金。
`所得替代率=frac{退休後可以領到的退休金}{退休前平均薪資}`
(資料取自內政部統計處,全國簡易生命表。)
善用 Excel 做記帳與理財試算
要試算「量入為出」或「量出為入」,可能需要多少退休金,未來可能出現多少財務缺口,可以簡單透過如下的計算。
例:舉個簡單例子,年齡 35 歲、薪水 4 萬元、固定年終 2 個月、存款 0 元才開始要進行理財,且一人吃全家飽,不買車、不買房。假設目前每月生活開銷約 2 萬,每年物價通澎約 2%,每年平均加薪 0.5%,工作 30 年到 65 歲,退休前所得替代率 70% 等條件來試算。按照假設的條件經試算後:
則退休前的月薪約為 4 萬 6,456 元(`4 萬xx(1+0.5%)^30`),退休前的生活開銷為每月 3 萬 6,227 元(`2 萬xx(1+2%)^30`,退休後仍逐年增加),則到 65 歲退休時可以存到的退休金為`sum_(n=0)^30 {[4 萬xx(1+0.5%)^n]xx14-[2 萬xx(1+2%)^n]xx12}`,約等於 855 萬 6,128 元,假設活到 82 歲時,由於還有退休年金每月 3 萬 2,519 元(所得替代率 7 成的補貼)挹注,退休金到身故還有剩餘 631 萬 6,266 元。
但可惜的是,若環境產生惡化,如年金破產導致退休所得替代率假設降至 2 成,即退休年金每月降到 9,291 元。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退休前可以存到的金額雖不變,但退休後幾乎都在吃老本,活到 82 歲時退休金剩餘 157 萬 7,751 元。
不過,上述的退休金試算只是基於假設的前提,過於簡略,比如說沒有考慮到稅賦的問題,未來的稅率會不會提高?每年確定加薪 0.5%,會不會更慘?是否有穩定年終兩個月?有無失業或裁員?身體硬朗沒有醫療費用支出?也沒有勞健保、保險費用的負擔支出?如果有家庭和小孩需扶養,只會有更複雜的費用項目。要計算這些項目絕對不是靠計算機,最簡單、好用的理財試算工具就是 Excel 了,透過報表的簡單試算功能,可以依據自己的現況,將自已每年的收入、費用與支出一一條列出來。然後將固定支出與固定收入下拉成一筆預算表,透過記帳就可以簡單試算未來可能會存到多少金額。但較詳細的,如何使用 Excel 來進行記帳,並非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量出為入」的一個最大重點,就是要簡單估算自己的退休金可能會有多少的財務缺口,而這些缺口要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補足。而上述的範例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即使沒有任何理財計畫,強迫儲蓄,在只求溫飽的最低標準下,還是能滿足自己最低的需求。不過,若想要有更好的生活或退休品質,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始擬定一份投資計畫。
(簡單退休金試算,自行繪製。)
擬定投資計畫
又不是開公司,為何要擬定投資計畫?筆者認為投資若不想亂槍打鳥,就必須要有自己的一份草案,哪怕是流水帳的紀錄方式都行。如前所述,「理財規劃」最重要就是要彌補不足的財務缺口,但是胡亂投資恐怕只會讓缺口越來越大。因此首先,建立起投資計畫,我們才能檢視、選擇最適合自已的理財投資工具。投資工具很多,有些工具雖報酬率較高,但風險也大,不同理財工具的監控頻率亦不同,因此理財工具的選擇也要配合工作的屬性。如不能隨時看盤,無法關注股價的變化,就不適合短進短出的操作模式。若時常加班,或很少有自已額外的時間,也會影響投資工具的選擇。投資計畫,便是按照自已的工作型態,選擇適合的方法,並根據結果來檢視自我理財績效的成敗。比方說,沒有時間進行自我投資規劃的投資人,適合自已的方式可能有:長期投資(如存股,或生活投資法)、指數化投資(ETF)、購買國家債券。而比較積極的投資人,可在理財上投入更多的心力,可以嘗試價值投資,或利用技術面、籌碼面等理論做一個價格波段。若願意投入更多的心力,甚至可以做更多的研究,以「投資組合」的方式讓投資績效達到更好、更穩定的效果。因此投資計畫的製訂,首先要與工作之間相互配合,不適合自己工作型態的方式,就不是好的投資計畫。
投資計畫的第二步,就是檢視自己理財計劃的績效,是否符合當初的預期。若符合預期,則持續堅持自己的理財計畫,讓理財規劃照著自己預定的投資計畫達到財務無虞的原則。若不符合預期,則要檢視自己做錯的地方,做適度的修正。理財計畫,便是在現金流的支出與收入之間做一個衡量,衡量理財計畫是否達到預設的目標、及要求。
投資計畫的第三步,便是修正。投資計畫的第二步,往往並沒有這麼順遂,錯誤跟沮喪的過程是必然的,一次就成功才是偶然。按照理財投資的結果,來修正自己的策略,讓結果往好的方向移動,是每個投資人必經的過程。當結果不盡如意時,需要反思錯誤的地方,並修正這些錯誤,如此反覆的進行,就可以讓投資計畫達到正向的回饋,達到理財預設的目標。
投資計畫第四步,堅持。當投資計畫的第三步,已經可以維持一定穩定性,策略與結果呈現正相關,就不要輕易做大幅度的修改,投資人需要的僅僅需要小範圍、細微的修正。由於金融世界的複雜度,讓結果容易出現隨機、混沌等現象,這些小量結果的影響,通常比較短暫,投資人應堅持自已的原則,不要受到外部的干擾,而輕易改變投資策略。
財富的複利效果
其實,若只是做到記帳的方式,時時關注開源與節流,退休生活若只求溫飽,要存到個人勉強夠用的退休金並不會很困難。但若想要有更好的生活,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就要放大財富累積效果,透過投資理財讓財富呈現複利的方式成長,讓財富循合理的管道自己長大,會是更輕鬆且更長久的辦法。比如說,如果將人生比喻為一場超級馬拉松,記帳就是記錄下我們目前所跑的公里數。根據離終點尚有多少公里數,計算已經花了多少時間、用了多少體力,「量入為出」要用怎樣的速度才能在時間內到達終點。但透過理財的方式,就好比開著外掛騎摩托車或開車到達終點,越早到達就越早過財富自由的人生 。若能善用財富的時間複利效果,速度就好比巴菲特直接開著噴射機,繞著地球表面飛幾十圈。因此,若想讓財富的複利效果更顯著,越早進行投資及理財,就好比越早學騎摩托車、或開車,會有較高的容錯率,也有更多的複利空間。
不過,「複利效果」雖然是個簡單的數學概念,但在真實世界裡可未必這麼順遂。「複利」用在物價的通貨膨脹上 100% 會成功,但若用在薪水及理財上則不一定可以實現。原因是複利效果用在財務上必須每年很穩定的呈現正成長,但以有經理人操作的主動型基金為例,表現在基金的淨值上,有些基金的績效表現反而每年呈現衰退,並沒辦法逐年呈現正向成長,有些則是上下波動,並非每一檔基金都能達到複利的成長效果,也不一定總是能夠勝過大盤指數。以台股來說,一千多檔股票真正可以跟上大盤上漲的個股遠低於一半,甚至光是長年不死的殭屍股就有數百檔,買下這些不合適的股票,長期下來只有另一種「負利效果」。
因此,若要讓財富達長期複利效果,需要有兩個藥引:「努力與堅持」。投資計畫就好比一份記帳表,可以記錄我們在哪些地方做了努力,出現了什麼結果,哪些成功了、哪些又虧損了。是哪些條件造就了成功,而哪些因素造成了虧損的結果。 即時努力失敗了,也要持續的堅持,透過千絲萬縷的線索,就能慢慢的找到一些可以成功的邏輯。在學習投資的路上,失敗是一種常態,不必太過沮喪,而成功未必只是偶然, 透過不斷的試驗,還是能夠找到蛛絲馬跡的。
我們再回到先前案例,那個省吃儉用的年輕人,假如他可以在 35 歲那年拼命存錢,且透過投資理財,讓年化報酬率達到每年穩定 5% 就好,在所得替代率 2 成的那個版本下,82 歲時可以達到的財富為 3,651 萬 3,360 元。這個案例告訴我們,透過投資理財,我們不一定要在活著的時候存這麼多錢,但卻可以讓我們過著更好、也更有保障的生活。
(年化報酬率 5% 下,退休金試算,自行繪製。)
0 意見:
張貼留言